素質是以人的先天禀賦為基礎,在後天的環境與教育作用下形成的順利從事某種活動的内在的、相對穩定的、長期發揮作用的基本品質結構或基礎條件,是人的心理活動與行為發展方向的準備狀态或心理活動潛勢。它包括人的思想、知識、身體、心理品質等,素質的基本要素是知識和能力,核心是能力和價值觀。對于就業而言,素質可以認為是通過職業能力的培養和職業生涯規劃指導而形成的順利從事某種職業活動和職業發展的基本品質或基礎條件。
從事社會上任何職業都應具備以下六個要素:
⑴服務社會。從事任何社會職業都必須樹立和奉行“服務社會”的宗旨和信
念,這也是職業人基本職業素質的基礎;
⑵學術理解。職業人對所從事職業的學術背景、基本理論及發展趨勢有所理解
和把握;
⑶社會實踐。實踐技能的形成,除了必要的理論指導外,主要依靠經驗的積累;
⑷決策技能。一般來說,人體系統或社會系統基本上都是複雜系統。複雜系統
具有不确定性、非線性、協同性和非平衡性等特征,任何社會職業都有其自身獨特的複雜性表現。複雜情況下的優化選擇,是科學性和藝術性的結合,需要有經驗的積累和遠見卓識的智慧,因此,決策技能是高層次的職業素質;
⑸經驗學習。經驗具有非線性和個性特征,經驗學習不同于程序化學習,主要依靠感悟乃至頓悟;
⑹團隊精神。一般的職業均有自己的職業團體,豁達的态度和合作的能力是職
業人必備的,職業人應當融入自己的團隊,以團隊的規範指導自己的職業行為,從而不斷提高自己的職業素養。
上述六要素是擁有良好就業能力者所必備的基本素質,大學生應從就業目标的角度出發,檢視自我,彌補不足,完善自我。
對于就業能力的定義,學術界一直未能達成共識,國内外常見的定義或描述有:所謂就業能力,是指大學畢業生在校期間通過知識的學習和綜合素質的開發而獲得的能夠實現就業理想、滿足社會需求、在社會生活中實現自身價值的本領。也有的指,人們從事某種職業所具備的能力,包括就業能力與特殊能力。美國教育與就業委員會關于就業能力的定義是:就業能力,是獲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進一步講就業能力是在勞動力市場内通過充分的就業機會,實現潛能的自信。盡管以上各種概念定義各有不同,但都指出了和職業相關的綜合能力。
就業能力是一種綜合能力,這一點已經獲得普遍的認同,那麼就業能力主要包括哪些能力,也是莫衷一是。有學者認為應該包括學習能力、思想能力、實踐能力和應聘能力,還有學者認為五個因素影響了大學生就業:①就業動機和良好的個人素質;②人際關系技巧;③掌握豐富的科學知識;④科學的工作方法;⑤敏銳的廣闊視野。這些說法各有其道理所在,但是依然不能區分出就業基本能力和最終能獲得較好工作的優勢能力。
就個人所理解,就業能力是由知識、技能和個性心理特征構成的一個混合結構。美國的SCANS(1991)報告認為,就業能力包括36項能力,并将它們分為兩大類:基礎方面和工作勝任力。其中基礎方面包括基本技能、思考技能和個體特質三個部分;工作勝任力包括資源、人際交往、信息、系統和技術等五個部分。荷蘭心理學家海吉德等認為就業能力為“通過運用勝任力不斷地實現、獲得或創造工作”,包括五個主要維度:職業專門知識和個人的靈活性(适應性)等。近年來,我們在對我國大學生個人特點、就業市場狀況、用人單位需要等進行大量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提出大學生就業能力結構應包括以下幾個部分:職業認同、專業知識與技能、社會資本、個人适應能力。
随着我國社會經濟和高等教育的快速發展,大學生就業問題已成為當前一個比較突出的問題,并引起了政府、社會各界、高校以及學生和家長的普遍關注。就我所知,當今的中國大學生就業形勢如下:
1.高校畢業生逐年增加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全國高校畢業生為749萬人,比2014年的727萬多22萬人,加上往屆未實現就業的學生,就業形勢相當嚴峻。 2000年,全國高校畢業生隻有107萬人,2001和2002年分别為114萬和145萬人。2003年,畢業生人數首次突破200萬人(達到212萬人),之後平均每年都要增長五六十萬人,2009年首次突破600萬人(達到611萬人),今年預計則增至765萬人。
2. 結構性矛盾更加突出
●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
●大學生能力和培養方向與社會需求之間存在明顯差異;
●高校專業設置不能适應市場需求:對實驗設備等硬件條件要求不高的專業,高校開設超額,而對于一些“熱門專業”,不少學校是沒有條件也要開設。
●信息不對稱導緻“人不知其位,位不得其人”。
3.就業競争更加激烈
●用人單位在招聘時,更加強調工作經驗;
●下崗企業白領進入就業市場,沖擊畢業生就業;
●非主流就業渠道競争激烈,一部分學生開始擠向非主流就業渠道,如考研、考公務員、出國等;
●出現了本科生競争高職生甚至中職生崗位的現象。
4.大學畢業生就業期望值居高不下
●大學畢業生的預期收入與用人單位提供的工資之間存在匹配上的困難;
●大學畢業生就業80%以上目标集中在經濟發達地區的大城市或大企業、大公司、公立學校;
●有些大學生甯願等待,不願到欠發達地區,到企業工作。
四、大學生自身就業能力之提升對策
根據以上用人單位對大學生的六個基本素質要求,我認為,大學生在校期間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和綜合能力:
1. 積極參加各類實踐活動
(1)積極參與科技創新實踐
現在學校越來越重視學生課外科技活動,積極實施大學生科研活動訓練計劃,全國每年都舉辦“挑戰杯”系列競賽活動,這為我們大學生參與科技創新活動提供了良好的展示平台。高等院校的根本任務是人才培養,培養适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專門人才和創新人才則是人才培養目标的核心。在學生中廣泛深入地開展科技創新活動是推進高校素質教育、鍛煉學生的學習能力、創新能力、實踐能力、交流能力和社會适應能力,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一條重要途徑。一般而言,高等院校對其辦學定位主要分為培養“學術型人才”、“應用型人才”則能将發現、發明、創造通過實踐轉化為現實,最終為社會經濟發展服務,主要承擔轉化應用、實際生産和創造實際價值的任務。綜合應用知識、複合能力、開拓能力是“應用型人才”的基本素質。創新意識、實踐能力是人才培養的必備要求。在大學階段的學習生活過程中,大學生通過參加各項科技創新活動,既能奠定科學理論和專業知識的基礎,培養科技學術研究的能力,又能鍛煉、積累實踐經驗。因此,大學生積極參與科技創新活動,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道路,是完成人才培養的必由之路。
參加課外科技活動至少在以下幾個方面使我們受益:
㈠提高大學生的科研能力,初步掌握科學研究的方法,掌握實用器材的性能與使用技巧,使其科學思維得到系統的訓練;
㈡在開展科技創新實踐活動的過程中有艱辛與汗水,也有許多成功的喜悅,經過實踐可以磨煉人的意志,堅定人的信心,激發為科技獻身和不斷提高技能的熱情。
㈢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産力,通過參與科技創新活動,大學生能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和創新能力。當前,我國高等教育相較于國外一流高等教育的最大不足之一就是在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方面有所不足,而一個具有一定創新能力的大學生正是企業和社會所需要的,能為企業和社會帶來更大的邊際收益。
㈣參與科技創新活動,往往以團隊合作的形式,大學生通過團隊配合解決一項創新人物,在合作交流的過程中,不但激發創新靈感,更能提升大學生的交流溝通和團隊寫作能力。
(2)認真做好畢業實踐實習
畢業實踐環節包括去實習單位搜索資料調查研究和做畢業設計畢業論文等環節,是大學教學活動的最後一個并且十分重要的環節,它是對學生智力和能力的一次總檢驗和總體訓練。凡是重視這一環節的同學,可以學到許多課堂上學不到的東西。一方面可以培養和鍛煉自學能力,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和實際動手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使自己的創造思維能力、工作學習的獨立性和主動精神得到加強。從事本專業的設計和科研,可以使所學的知識得到應用,體現它的價值,進一步增加自己的專業興趣,更能為求職積累資本,成為向用人單位證明自己學識的手段。在實習活動中,帶着畢業設計的任務到實習單位認真調查研究,虛心向指導老師學習,接受老師的指導,同時要運用已學的知識和掌握的技術使自己的設計更有新意。通過畢業實習,将理論高度上升到實踐高度,更好的實現将大學期間所學的理論知識的理解,了解和掌握實際生産中的生産流程、工藝原理和技術要求,為今後學習和實際工作打下良好基礎。培養自己善于觀察、勤于思考的良好的學習習慣以及嚴謹的科學态度和實際動手能力,使理論與實踐得到很好的結合。通過本次實習使我能夠親身感受到由一個學生轉變到一個職業人的過程,進一步了解社會,增強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責任感、使命感,為離開學校、走向社會、适應社會、融入社會走向職業崗位作好充分準備。
2. 踴躍參與校園文化活動
校園文化是社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着育人的重要職責,它具有凝聚作用、引導作用和輻射作用,它讓大學生通過學習、感悟和理解,從而淨化靈魂、陶冶情操并完善自己。大學校園文化是具有自身特色的一種社會亞文化,是指在大學校園區域内,由學校管理者和廣大師生員工在教育教學、管理服務和學習生活等活動中所形成的一切物質、精神财富及其創造形成過程的總和。在參與校園文化活動的過程中,我們既可以做活動的組織者,又可以做活動的參與者,這些對提高我們的組織能力、協調能力以及與人的溝通合作能力等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3. 積極而有選擇地參加各類資格考試
在高等教育中,我們在修完專業的全部課程并獲得規定學分的同時,還可以考取相應的技能等級證書和職業資格證書,以提高和檢驗自己的實踐能力,提高自身的職業競争能力。主要包括外語、計算機等級考試和專業技能考試(如各種公務員考試、教師資格認證考試、報關員資格考試、會計職稱考試、英語考試、工程造價員、測量員和料實驗員等),考證已經成為提高我們大學生職業競争力的新途徑。
總之,在大學期間,每位同學都要找準位置,做好職業生涯規劃,制定發展目标,并朝着這個目标腳踏實地、孜孜以求地做好每一件事。在學習過程中,要學會質疑,學會思考,提出問題,分析問題,真正做到善學多思,不恥下問。除了認真學習,掌握紮實的專業基礎知識外,建議同學們要積極主動多參加各種實踐活動,注重培養自己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提高終身學習的能力和綜合素質,同時要養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遵紀守法的良好習慣。在就業方面,關鍵是要樹立正确的就業觀,準确認識和客觀評價自己的能力和水平,按照“先就業求生生存,後擇業謀發展”的思路,根據自己的實際水平,邊工作學習,邊積累經驗,然後才謀求更大的發展,千萬不要好高骛遠,急功近利大學生創業問題,我認為,要想創業應該具有堅定的信心、頑強的毅力、吃苦耐勞的精神、善抓機遇、良好的人際關系和個人信譽等方面的素質,隻有這樣,才能少走彎路,盡早獲得事業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