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又看了一遍《白日夢想家》,才發現英文版的題目原來是叫《The secret life of Walter Mitty》。我更喜歡英文版的題目,說不上為什麼。看第一遍的時候有些細節沒有細細去體會,但是那種整體上很好、很自在的感覺還是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裡面的畫面也很美,包括城市、街道的感覺,特别有藝術感。格陵蘭島、冰島、阿富汗、喜馬拉雅山的景象都讓我難以忘卻。又重新溫習一遍,更覺幸運,能夠讓這部電影帶來的感動再加深一點。
再看這部電影,我發現了很多很感動、很喜歡的細節。我很喜歡男主角Walter這個角色,不知道是不是因為主角光環。盡管他一開始看起來木讷無趣,或許如果你生活中真的有這麼一個人,你也會像一開始女主角那樣忽略這個人。但是電影好的地方就在于,你可以通過鏡頭偷窺主人公的生活,你會看到很多被鏡頭特寫的地方都很有意思,即便是一些木讷的、無趣的點,也在鏡頭下變得生動起來,讓你覺得這個人很可愛。比如電影第一幕,他想給女主角的主頁發個表情,又猶豫着要不要發,手指馬上按下回車鍵,又緊張得起身來回踱步,最後好不容易咬着嘴唇決定發送,結果發現自己的網頁出了問題,總是發送失敗。再比如,他會在筆記本上認認真真的寫下每一筆生活開銷,即使是在荒無人煙的地方,也能找到一家快餐店,坐下來,完成記賬的習慣。這些無聊的細節讓你更真實地觸碰到這個角色的品性,或許看到同樣的細節,你會跟我有不同的結論,會對他有不同的态度。但是,這些細節真實地呈現了這個人,至少是他很重要的一部分。
還有一個特别印象深刻的片段,就是Walter一個人走進珠峰深處,攀上雪山,在高處的一個山窪裡,意外與正在拍雪豹的Shawn相遇。Shawn為了不驚吓到雪豹,讓Walter安靜,因此,盡管是影片的第一個小高潮,在前面Walter長久奔波、波折不斷的對比之下顯得格外甯靜。兩個人等了一會,Shawn突然發現等候許久的雪豹靜靜地現身在鏡頭中,連忙請Walter透過鏡頭見證這一令人屏息的時刻,然而Shawn卻沒有按下快門,他說:“有時候我不拍,如果我喜歡一個時刻,我是說我個人很喜歡時,我不喜歡讓相機分心,我隻想沉浸在那個時刻裡面,享受那個當下,時刻過了就是過了。”
《白日夢想家》很适合在安靜的時候看,在缺乏勇氣的時候看。對我來說,它讓我看到冰島、格陵蘭島等地一些不常見的景色,開闊,原始,帶着某種野性的吸引力。它也讓我了解到,一張有靈魂、包含生命精髓的照片是如何産生的——攝影師可能冒着生命危險才捕捉得到一個絕美的、震撼的瞬間。它也讓我更加笃信,某種自己很認同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是值得被看到和贊頌的。
内容來源公衆号:同濟大學心理中心
圖片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