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首頁> 黨群工作> 學習資料

“錢學森之問”到底問什麼



2005729日,錢學森在與國家領導人的談話中指出:現在中國沒有完全發展起來,一個重要原因是沒有一所大學能夠按照培養科學技術發明創造人才的模式去辦學,沒有自己獨特的創新的東西,老是不出傑出人才。這是很大的問題。”4年後,這段交心之談因錢學森逝世再度引起媒體高度關注,并被普遍概括為錢學森之問,引發媒體尤其是報刊宣傳和研究熱潮。錢學森之問蘊含着錢學森關于創新人才培養問題的五重思考,為新時期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強化現代化建設人才支撐提供了重要啟示。

國家發展目标

國家發展目标,即錢學森所言現在中國沒有完全發展起來,人才是國家發展的基石,人才供給水平和質量決定着國家發展水平和質量。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産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當前,我國正處于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關鍵時期。提高人才供給能力和水平,實現人才特别是高素質人才供給自主可控,成為我國當前以及今後相當長一段時期内的根本需要,也是建設世界科技強國面臨的一項艱巨任務。錢學森所言現在中國沒有完全發展起來,這句話隐含着錢學森對中國發展的殷切期盼,以及為中國發展問題貢獻個人學術智慧和力量的赤子深情。誠如錢學森在人生最後階段所言:我今年已90多歲了,想到中國長遠發展的事情,憂慮的就是這一點。

人才培養主體

人才培養主體即錢學森所言大學。人才培養是大學的主體功能,位居大學四大職能之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高校隻有抓住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個根本才能辦好,才能辦出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由于社會生産力發展水平及由此導緻的教育發展階段與社會整體文化水平不同,我國人才培養主體經曆了從低等教育階段(新中國成立至20世紀50年代末,以掃盲即識字為目标)、基礎教育階段(20世紀60年代初至改革開放,以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為目标),到高等教育階段(改革開放至今,以培養掌握現代科學文化知識、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為目标)的遞進式發展階段。從錢學森之問中不難發現,創新人才培養的重要主體是大學、關鍵在大學階段。這與黨和國家對高等教育的需要、要求和期許完全一緻,也與我國教育發展曆程中人才培養主體的曆史演變相吻合,符合國家發展與教育發展相互支撐的客觀規律。

人才培養指向

人才培養指向,即錢學森所言科學技術發明創造人才。錢學森在最後一次系統談話中開宗明義向秘書指出,他所說的是人才培養問題,但不是一般人才的培養問題,而是科技創新人才的培養問題。無論是在跟國家領導人交談中,還是在跟秘書談話中,錢學森所言均強調科學技術發明創造人才。其基本内涵包括三個方面或三個層次,一是科學人才,主要指從事基礎科學研究(科學發現)的人才;二是技術人才,主要指從事技術創新(技術發明)的人才;三是創造人才,主要指直接面向社會和市場的工程技術(技術應用)人才。錢學森對人才的劃分與他晚年構建的現代科學技術體系縱向維度的三個層次——基礎科學、技術科學、應用技術——可謂不謀而合。而就其價值趨向而言,他的三維度科學技術發明創造人才實際上契合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人才培養與供給的體系化需求。而從錢學森的大成智慧學思想體系、從錢學森林林總總的教育論述、從錢學森生前最後一次系統談話中不難發現,錢學森所言傑出人才與錢學森晚年屢屢言及的科技帥才在指向上無疑是一緻的,換而言之,即集學科和領域之深度、跨學科跨領域之廣度、跨層次之高度于一體的三維科學家

大學辦學特色

大學辦學特色,即錢學森所言有自己獨特的創新的東西。創新是大學的基本職能,大學的創新教育包括兩個層次,一是就教師而言,培養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教師,二是就學生而言,培養創新型人才尤其是科技創新人才,在教學相承和知識轉化中實現高校人才培養目标。關于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教師培養,高校教師很多同為科技工作者,教學科研雙肩挑。錢學森認為,營造良好創新氛圍尤為重要,要進一步貫徹百家争鳴的方針,鼓勵創新思想。要大力支持有創見、有才華的中青年科技工作者登上學術講壇,為拔尖人才脫穎而出創造條件。同時,還要在國家層面建立我們社會主義科學技術的工作體系。關于創新型人才培養,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着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錢學森所言有自己獨特的創新的東西即能産生重大原始創新成果,培養造就大批拔尖創新人才,這離不開大學創新教育的支撐。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一要遵循科學發展尤其是科學創新的基本規律;二要符合中國實際(尤其是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的實際)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需要;三要尊重并遵循高等教育發展規律。錢學森認為,培養科技創新人才關乎國家長遠發展,高等教育能否培養适應國家長遠發展需要的科技創新人才,是一個大問題

人才成長規律

人才成長規律,即錢學森所言“‘出來。錢學森在談話中雖然使用的是口語化的形象說法,但一個字卻深刻揭示了人才成長規律,即傑出人才的培養和成長是聚集培育的産物和優中選優的結果。早在2004年,中國科學院推出愛因斯坦講席教授計劃等多項人才計劃,旨在到2010年,擁有百餘名能夠率先作出重大科學發現、開創新領域的戰略科學家和具有戰略眼光與卓越組織管理才能的科技管理專家。這一計劃通稱百名戰略科學家培育計劃。此後,為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和《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重大改革項目,教育部推出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旨在培養造就一大批創新能力強、适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質量各類型工程技術人才,為國家走新型工業化發展道路、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人才強國戰略服務。這兩大時間跨度長達近20年的國家拔尖人才培養計劃,聚焦科技、教育、人才三大戰略,使一大批科技領域的戰略科學家和工程領域的卓越工程師在聚集培育中脫穎而出。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人才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我國擁有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高等教育體系,有各項事業發展的廣闊舞台,完全能夠源源不斷培養造就大批優秀人才,完全能夠培養出大師。我們要有這樣的決心、這樣的自信。在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強化現代化建設人才支撐新征程上,有黨中央對科技工作的統一領導,有新型**制的不斷健全和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不斷強化,有理由相信,一個個、一批批、一代代錢學森式大師戰略科學家一定會在中國大地上不斷湧現。


來源學習時報